

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文坛,有这样一批光辉耀眼的名字,胡适、鲁迅、周作人、林语堂、梁实秋、茅盾、朱自清……他们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主将,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和文学巨匠,其白话文文学成就在今天也很难有人超越。但是回顾一下这些大师的成长背景,却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悖论,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严格的文言文教育,在国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,正是深厚的传统底蕴才造就了他们白话文学的辉煌。
胡适,不满三岁时就已经认识了近一千个汉字,三岁进私塾即直接读《诗经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等大部头的经典原著。到九岁时,凭借良好的经典底蕴,开始大量泛览古典小说,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琵琶记》、《聊斋》……文言白话,兼容并收。十一岁的时候,读完《资治通鉴》,十三岁时读完《左传》。中国古代的重要书籍大多已经熟习。
鲁迅,现代文学最杰出的语言大师。自幼即接受了系统的私塾教育,在国学研究上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,他著述的《中国小说史略》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先河,《汉文学史纲》也是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。诸子百家、正史杂史、笔记小说,但凡能够找得到的中国著作,鲁迅大都曾经寓目,所以在他的著作里才能够自由地纵横捭阖、谈古论今。在鲁迅的白话文中,处处都蕴藏着“文言”的深厚功底,他的语言力量也正是来自于这种厚重的底蕴。
其他作家如茅盾,能够通篇背诵《红楼梦》;朱自清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名家,著有《诗言志辩》、《经典常谈》;郭沫若是中国甲骨文研究著名的“四堂”之一,在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上也有鸿篇巨著;巴金曾坦言,幼时背诵的两百多篇古文是他一生文学的根基……
从这一批大作家去世之后,几十年期间,中国没有再培养出一个文学大师、文化大师。到底是什么原因?文学界、教育界一直都在反思,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:正是因为整整几代人文言文基础的薄弱,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浅薄,所以在文学上再也不可能出现大的成就!
文言文代表了高度精华浓缩的中国语言,今天写作的白话文正是文言文母体中自然长出的新果实,文言是白话文的根基,是白话文的源头活水。
要写出最美的文章,培养坚实的语文底蕴,都必须深深扎下文言文的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