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文言文是中国语文的深层土壤,它的范围比人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,举凡唐诗宋词、文言名篇、史学巨著、思想元典著作、甚至古典小说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。
每一个学生,从背诵唐诗开始,到中学、大学正式学习古文,学习文言文的时间超过十年,可是真正学好文言文的人能有几个呢?据统计,高考古诗文部分的得分只有40%;能够欣赏、读通《红楼梦》的大学生连百分之一都不到,更不用说理解中国的宏篇巨著《史记》、《左传》和《资治通鉴》了。
文言文为什么那么难学?有人认为主要是古代的虚词、语法和现代不同,所以花很多时间学语法知识,比如名词活用为动词,动词活用为形容词,形容词活用为名词,记住“之”的几十种用法……把这些学完之后,却发现,文言文该看不懂的照样还是看不懂!
其实语法只需稍加了解,再多读点书,就不会再对理解文章构成障碍了,每个现代人不用学多少语法,就可以自如地读写白话文,文言文的道理也是一样的。
那么,真正的障碍在哪里呢?是词汇,更准确地来说,是汉字的问题(中国古代的汉字就是词汇)。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,我们和古人之间汉字能力的差距是巨大的。这个差距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古代使用汉字的总量比今天要大得多;二是古今字义往往有极大的差异,古代使用汉字的意义比今天要丰富得多。
很多人在掌握了3000多汉字之后,发现读现代文感觉非常轻松,可一翻开文言文就磕磕绊绊,于是废书兴叹:“文言文太难学了!”其实他从来没有想过:只要掌握到6000以上汉字,文言文的阅读就会轻松多了。
文章,在古代被称为“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”,是一件关系人生价值、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。古代的印刷术不发达,古人对写文章是非常严肃认真的。一个字可以说清的问题,绝不用两个字来说,这被称作“惜墨如金”。吕不韦组织人写作《吕氏春秋》,声称“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”,体现出古人对文字谨慎的态度。这正是文言文的文学、语言的价值的来源。现代汉语中最有表现力的成语、典故都是从文言里产生的,那些充满着活力的名篇佳句更成为中国文学的最华美的乐章。

虹销雨霁,彩彻云衢。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渔舟唱晚,响穷彭蠡之滨;雁阵惊寒,声断衡阳之浦。
这是王勃《滕王阁序》里写景的名句。寥寥四十余字,天上地下、水面云间的风光、渔人的泛舟歌唱全都栩栩如生展现眼前,这是何等雄健的笔力!这是何等杰出的语言!这样华美的文字,不管多好的现代文翻译都会相形见绌。
现代人汉字能力的薄弱,这才是我们和文言文之间最大的历史鸿沟!